logo 永具医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管理科普 > 正文
惊!吃对这几类食物,或许能多活 6 年!长寿饮食的关键要点赶紧收藏
文章来源:     发布日期:2025-02-12

常言道 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这句话并非毫无根据。古代先人们就有 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 的宝贵经验总结。而在现代,大量研究也证实,科学优化饮食模式确实有助于延年益寿,并且无论从哪个年龄段开始调整,都为时不晚!

这 3 种食物吃够量,或可延寿 6 年

调整饮食真的能助力我们走向长寿之路吗?答案是肯定的!2024 年,《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》上刊发了一项研究,该研究综合了七个国家的典型饮食模式,深入全面地评估了饮食对寿命的影响。研究特别指出,对于我们中国人群而言,如果能够合理调整饮食,确保摄入足够的 3 种食物,或许就能让我们的寿命延长 6 年!

研究发现,中国传统的典型饮食模式在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方面表现尚可,但在全谷物、坚果和豆类的摄入上存在明显不足。而这些食物摄入的欠缺,很可能限制了我们进一步实现长寿的可能性。因此,适当增加全谷物、坚果和豆类这 3 类食物的摄入,同时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量,或许会对延长寿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饮食的改变真的能带来预期寿命的显著增长。以 40 岁左右的人群为例,如果能够改变现有的饮食模式,我国女性的预期寿命可延长约 6.2 年,男性则可延长约 6.3 年。进一步分析发现,有 3 个对寿命影响最为显著的改善点:增加全谷物的摄入,女性的寿命可延长 1.5 年;增加豆类的摄入量,能让寿命延长 1.1 年;而限制红肉的摄入,则可以使寿命延长 0.8 年。

更令人欣慰的是,无论处于哪个年龄阶段,调整饮食都能带来积极的效果。哪怕是到了 60 岁才开始优化饮食结构,同样也能对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
长寿饮食,记住这 4 个关键要点

吃全谷物,做好这 3 点

玉米、燕麦、荞麦、小米、藜麦、大麦、紫米、黑米等都属于全谷物的范畴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的建议,我们每天应摄入 50 - 150 克的全谷物和杂豆类食物。然而,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(2020 年)》的数据却显示,我国超过 80% 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严重不足,成年男性每日全谷物摄入量仅为 13.9 克,女性为 14.6 克,远远低于推荐的摄入量标准。

在这里,给大家提供几点实用的建议:

1.主食搭配着吃:建议将全谷物与精白米面搭配起来食用,比如二米饭、八宝饭都是很不错的选择。我们可以利用电饭锅的杂粮饭功能或者压力锅,制作出口感软烂的杂粮饭或粥;也可以使用豆浆机、破壁机来制作五谷豆浆或杂粮米糊,这些都是增加全谷物摄入的好方法。

2.循序渐进食用:对于刚开始尝试吃全谷物的人群来说,可以从少量开始,逐渐增加摄入量。这是因为全谷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,过量食用可能会对胃肠道造成一定的负担。特别是老年人、儿童以及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,更要注意控制食用量,切不可过量。

3.避免自行添加调料: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营养师林彤在 2021 年医院微信公号发布的文章中提醒大家,有些人在喝杂粮粥时喜欢放白糖,或者在制作杂粮主食馅料时加入大量的油、盐,这些做法都应该尽量避免。在食用杂粮时,尽量遵循 “三少原则”,即少油、少糖、少盐。

吃豆类,留意这 4 点

豆类一般可以分为杂豆和大豆两大类。其中,大豆类包括黄豆、黑豆和青豆;杂豆类则包括豌豆、绿豆、红豆等。而豆制品是以豆类为基本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,比如豆浆、豆腐、豆腐脑、臭豆腐、腐乳、豆豉等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 (2021)》显示,大约 40% 的成人不常吃大豆类制品。即使是那些经常吃豆类的人群,其摄入量也远远达不到推荐标准。

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:

1.多种豆制品换着吃: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 15 - 25 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。不过,中国营养学会原秘书长翟凤英在 2018 年江苏卫视 “万家灯火” 节目中提醒大家,有 4 类看似是 “豆腐” 的食物,实际上与豆制品毫无关系,它们分别是:杏仁豆腐(原料为杏仁、糖、鲜奶);日本豆腐(原料为鸡蛋、水、盐);鱼豆腐(原料为鱼浆、淀粉、糖、盐、油);千叶豆腐(原料为大豆分离蛋白、油、盐)。

2.用豆米饭代替白米饭: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方海琴在 2023 年 CCTV 生活圈微信公号发布的文章中指出,在日常主食的选择上,用豆米饭代替纯白米饭,能够显著提升饮食的健康级别。像红豆、绿豆、芸豆、豌豆、鹰嘴豆、蚕豆等,由于它们的淀粉含量较高,同时富含膳食纤维、B 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,可以用来代替部分主食。

1.豆类发芽营养更高:北京积水潭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张勍烨在 2024 年该院微信公号发布的文章中介绍,部分豆类泡胀发芽后可以用来炒菜。豆类制成豆芽后,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营养素,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 C。在新鲜蔬菜供应不足的情况下,豆芽是维生素 C 的良好来源。

2.烹饪方式选蒸煮炖:油炸等烹调方式会使豆制品的脂肪含量显著增加,同时还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,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。因此,更推荐采用蒸、煮、炖、干炒等清淡少油的烹调方式。例如,油豆腐和油豆皮在制作过程中多了一道油炸工序,会携带更多的油脂,热量也会显著提高,不建议过多食用。此外,一些经过调味的豆干,如香干、熏干、卤干等,钠含量较高,也应该控制食用量。

吃坚果,留意这 3 点

很多人除了在过年过节的时候,平时很少会吃坚果。在这里,给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吃坚果的建议:

1.各类坚果换着吃:坚果一般可以分为淀粉类坚果(如板栗、莲子等)和油脂类坚果(如瓜子、杏仁、榛子、核桃、松子等)两大类。每种坚果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,建议大家混合食用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每周摄入坚果 50 - 70 克,平均每天大约 10 克。这大致相当于 7 - 8 个腰果 / 巴旦木 / 开心果 / 原味杏仁,或者 2 - 3 个山核桃,或者 1 小把带壳松子等。每天吃一小把坚果,既可以当作零食,也可以加入正餐中作为烹饪的辅料。

1.选择原味坚果:盐焗、五香、奶油、蜂蜜、琥珀等特殊口味的坚果,往往添加了糖、盐、油、香精等调料,长期食用这类坚果,反而更容易增加患三高、肥胖等疾病的风险。因此,最好选择原味的坚果。

2.坚果密封存放:很多人习惯将坚果随意存放,直接堆放在桌上。实际上,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,很容易氧化酸败,所以最好将坚果密封保存。

少吃加工肉制品

红肉虽然含有较高的铁含量,B 族维生素含量也较为丰富,但我们也要注意适量食用,控制好摄入量。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的数据,在 2015—2017 年期间,我国城乡居民每标准人摄入畜肉(即 “红肉”)量为 72 克 / 天,而推荐摄入量为:18~65 岁成人 40 - 75 克 / 天,65 岁以上人群 40 - 50 克 / 天。

尤其要注意的是,要少吃深加工肉制品(如培根、火腿、香肠、牛 / 猪肉干、肉罐头等),以及肥肉、烟熏和腌制肉制品。

希望大家都能充分重视饮食健康,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,为自己的长寿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!

上一篇:冬季护肤,5个“不可” 下一篇:春节假期,比起美食和游玩,这事儿才是很多人的心头好